當年國貨陳列館舊址上,中山路租辦公室百貨大樓目前正在裝修中。陳飛 餘劭劼攝影報道長沙縣春華鎮,近年來持續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現有農業產業示範基地8個,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838元。餘志雄 攝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部隊進入長沙時經過中山路,右邊是國貨陳列館。王靜 馬寧 供圖長沙和平解放時解放軍進城路線記者重走春華鎮、東屯渡、小吳門,感受當年解放軍進城所經地點的往昔和巨變
  “百萬雄獅奮迅雷,紅旗直接洞庭來。雲霄大慰三湘望,塵霧欣看萬里開。簞食爭迎空井巷,秧歌高唱動樓臺。市民嘖嘖誇軍紀,只飲秋江水一杯。”1949年8月5日,長沙宣佈和平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隨身碟軍46軍138師從長沙縣春華山出發,從東屯渡過瀏陽河,在小吳門挺進長沙城,古城長沙涅槃新生。65年後,記者來到春華山、東屯渡、小吳門,感受半個多世紀後“和平之路”的滄桑巨變。
  春華山
  昔日:簽約15年後程潛探訪SD記憶卡恆豐樓
  春華鎮退休老幹部章資超長期致力於春華鎮歷史文化的研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曾與前來蹲點的新竹買房子前湖南省委書記張平化、省長程潛多次接觸。“1949年8月3日下午,恆豐樓搭起了戲臺,長沙和平解放協議簽訂在恆豐樓舉行,晚上,蠟燭、馬燈、汽燈都點燃了,整個老街變得通明透亮。雙方在長沙和平解放條文上簽了字,由於擔心頑固分子破壞會場,雙方簽完字後就匆匆離開了。”章資超娓娓道來,第二天,解放軍從春華山出發,挺進長沙城。
  15年後的1964年,又是在春華山,張平化來到春華鎮蹲點,程潛時常來,當年還只有18歲SD記憶卡的章資超深得程潛的喜歡。
  章資超清楚地記得,有一次程潛走進春華鎮麻石老街,便提出想去長沙和平解放條文簽約地看看。在恆豐樓,程潛格外興奮,前後到處看,他高興地說:“這地方我曉得,簽條文時我沒來,我派程星齡、羅文浪他們來的……這地方好,好,有歷史紀念意義!”
  今日:恆豐樓將打造成“和平”景點
  撈刀河水靜靜地流淌,驕陽下的春華鎮鬱郁蒼蒼,老街上居民們閑聊納涼……65年後,記者走進當年見證長沙和平解放簽約的春華鎮,眼前呈現的小鎮安詳而寧靜。
  春華鎮鎮長張榮介紹,春華鎮近年來快速發展,2013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3.2億元,為長沙市“十快鄉鎮”。
  今年8月即將啟動的春華集鎮綜合整治項目,投資6000萬元。其中,將對長沙和平解放協議簽署地恆豐樓進行搶救性保護,恢複原狀,打造成一個象徵“和平”的紅色旅游景點,恆豐樓所在的老街將打造成文化一條街,整個項目預計在明年完成。
  東屯渡
  昔日:托起臨時橋手腳都泡腫了
  1949年8月5日,解放軍138師在東屯渡渡過瀏陽河挺進長沙城。而在渡河前三天里,東屯渡當地100多名村民晝夜不停搭建浮橋,為解放軍開闢了一條直通長沙的道路。家住東屯渡街道農科家園小區的曾乾龍老人,就是當年為解放軍搭建浮橋的其中一人。
  曾乾龍是東屯渡土生土長的農民。得知解放軍即將在東屯渡過河,曾乾龍和當地村民一起,不分晝夜,調來10多條筏子,拼在一起,上面搭上木塊,再鋪上門板,下麵由人托扶著,簡易的臨時橋很快出現在東屯渡河面上。8月5日橋搭好後,解放軍就過來了。筏子總是漂動,曾乾龍和當地村民在水中用手和肩托著,等到解放軍全過了河,手腳都泡腫了。
  今日:河灘田園已成鬧市區
  “原來瀏陽河兩邊都是農田,一條像樣的馬路都沒有。現在寸土寸金,到處都是高樓大廈,變化真的大!”東屯渡成為長沙繁華的鬧市區,令85歲高齡的曾乾龍感嘆不已。
  據東屯渡街道辦事處主任羅加祥介紹,東屯渡街道的前身是國營東屯渡農場,始建於1959年。1998年9月,東屯渡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保留了原國營農場架構。隨著近年來的快速發展,2007年東屯渡街道被評為長沙市綜合實力十強街道。如今,街道正朝著富裕文明、和諧平安的芙蓉區“首善之街”闊步邁進。
  小吳門
  昔日:十萬民眾夾道迎接解放軍
  1949年8月5日晚,古城長沙,解放軍從小吳門進入長沙城。據當年報刊刊載的新華社消息,在這天下午5時左右,隊伍匯聚協操坪(今省人民體育場),快到晚上8時,長沙小吳門街頭沿人行道兩旁,歡迎的群眾已達10萬人以上。
  今日:繁華都市融入長沙CBD
  迎接解放軍的歡呼聲早已消失在小吳門上空。
  記者站在八一橋上眺望,眼前的小吳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行人如織,酒樓、商鋪、銀行摩肩接踵,過去顛簸的馬路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瀝青混凝土大馬路,被譽為長沙“黃金鏈”的芙蓉中路金融街從這裡向北伸向遠方,中國銀行標誌性大樓拔地而起;西側,通訊器材市場一派忙碌。昔日的城門小吳門,如今已是長沙CBD(中央商務區)的組成部分。
  當年當學徒工的張厚時
  目睹瞭解放軍從小吳門
  進入長沙城的場景——
  門牌一夜之間
  換成“解放路”
  1949年8月5日,解放軍第46軍先頭部隊138師經小吳門進入長沙城區,十萬民眾夾道歡迎。78歲的張厚時老人回憶起當年在小吳門迎接解放軍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65年前那個暑熱的晚上。
  夾道歡迎解放軍進城
  “今天(8月5日)有熱鬧看,解放軍要來了,之前我還沒見過解放軍呢。”那時,13歲的張厚時,從長沙縣福臨鎮鄉下來到長沙城不久,在中山路中山亭叔叔家的油鹽鋪子當學徒工。
  晚上,張厚時早早來到離油鹽鋪子不遠的小吳門,只見狹窄的馬路兩旁站滿了群眾,來到現場的每個人,都會發給一面小三角旗。大人告訴他,這是用來歡迎解放軍的。小個頭的張厚時被“夾”在人群中,壓根看不見馬路,他便使勁往前鑽,此時只看見馬路兩側立起了橫幅,上面寫著“熱烈歡迎解放軍進入長沙城”、“熱烈慶祝長沙和平解放”等。
  晚10時許,138師的解放軍踏著整齊的步伐從小吳門開始進入長沙城。“他們穿著米黃色的軍裝,綁腿,有的身上還打著補丁。”看到遠道而來的解放軍,路兩旁的鋪子紛紛送來茶水。
  中正路門牌換成“解放路”
  “第二天(8月6日)早晨我上街時,發現中正路上,所有門牌一夜之間都換成了‘解放路’。當時這些門牌都還是用紙做的,‘解放路’三個大字,全都是用毛筆書寫的,非常打眼。”說起這“解放”二字,張厚時對中正路上門牌一夜之間的變化記憶猶新。
  當時大家紛紛議論:“一夜之間門牌就改了,解放軍來了,那麼長沙一定也要改頭換面了。”
  長沙和平解放親歷者文作鵬清楚地記得當時部隊曾接到“和平”電報——
  長沙是一座古城
  要儘量避免毀城
  在長沙城東的一家干休所內,84歲高齡的文作鵬老人出現在記者眼前:身板硬朗,精神矍鑠。65年前,19歲的文作鵬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十二兵團機要處譯電員,在隨同部隊機關進駐長沙縣金井的10多天里,為部隊翻譯電報,親歷了長沙的和平解放。65年後,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他記憶猶新。
  “長沙和平解放來之不易”
  文作鵬老家在河北灤南縣的農村,因為貧困,16歲便加入瞭解放軍,踏上漫漫的軍旅生涯。1949年7月,19歲的文作鵬跟隨部隊南下,來到長沙縣臨時駐扎在金井,負責電報的翻譯。“解放長沙時,解放軍最開始做了打仗的準備,在瀏陽河以東一線,架設了大炮,準備發起進攻。”部隊一路南下進駐金井,文作鵬從翻譯的電報中感受到了長沙戰事日趨緊張的氣氛。
  文作鵬清楚地記得,隨後部隊接到上級傳來的電報說,長沙是一座古城,要儘量不變動,避免毀城,避免民眾傷亡。“長沙和平解放來之不易,程潛、陳明仁有功勞。如果武力攻打長沙,真不知道當時的長沙會被打成什麼樣子!”文作鵬感嘆不已。
  進城後仍擔心有“動作”
  “其實解放軍進駐長沙城後,並沒有解除戰爭的威脅,長沙宣佈和平解放,國民黨在橘子洲還留有一個師的兵力,隨時可能有‘動作’。”面對長沙城當時的狀況,文作鵬所在的部隊機關不敢掉以輕心。在袁家嶺獃了7天后,機關搬到了桐蔭里。
  1954年,文作鵬離開長沙前往南京學習。後來,他輾轉到了41軍和廣州軍區。1967年,文作鵬又回到了長沙,直到從岳陽軍分區參謀長位置退了下來,此後再也沒有離開過長沙。
  “以前住所的路很不好走,我們開玩笑說到了‘倫敦路’、‘紐約路’,‘倫敦路’是說車開起來‘隆咚’響,‘紐約路’是說車子開起來扭來扭去。現在不一樣了,路都好走了。”說起這些年長沙城的變化,文作鵬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現在,他經常散步去小吳門,去感受和平解放進城的往事。
  記者手記
  歲月更迭,長沙和平解放迎來了65周年紀念日。作為參與“和平紀”專題策劃報道的我,接到採訪任務後,在尋找65年前親歷長沙和平解放進城的解放軍採訪對象時,卻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困難。
  查閱信息打電話尋找線索,上QQ群總動員,微信、微博上發出友情徵集,委托相關單位查找……為儘快找到身邊的採訪對象,我使盡了渾身解數。然而一個個充滿期待的徵集舉措,收穫的卻是一個接一個的失望:65年後,當年風華正茂浴血戰場的解放軍戰士,或已消失在無情歲月的盡頭,或早已離開長沙這座英雄的城市,要找到65年前進入長沙城的解放軍採訪對象,無異於大海撈針。
  幾經周折,在多所干休所的大力支持下,我終於找到了長沙和平解放的親歷者——文作鵬老人,這對於我來說幸莫大焉。
  人生七十古來稀。是的,65年後,當年的解放軍戰士即使健在,也已是皺紋滿面的耄耋老人。
  硝煙遠去,歲月崢嶸。65年後,親歷長沙和平解放的健在的解放軍,如同一本本鮮活的歷史教科書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教科書的珍貴,在經歷此次採訪後,讓我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本版撰文 記者 周和平 實習生 黃康 徐妙  (原標題:硝煙中的身影,65年後更顯珍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q26gqsjn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